上一个帖子介绍了赵紫阳在五四期间的两次讲话,并分析了老赵的动机。今天来聊一下这两次讲话产生的影响。
★官方媒体的报道
◇对“亚行讲话”的报道
在前面的帖子里,俺介绍了两次讲话的内容(第二次讲话更关键),并分析了老赵冒险说这些话的动机。
第二次讲话(亚行讲话)是小范围的,只针对到访北京的亚洲银行理事会成员。如果只是说给亚行理事会的人听,影响力显然是不够滴,也达不到老赵的目的。所以,亚行讲话一结束,老赵的心腹秘书鲍彤就接连通知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广电部、中央电视台、等多个朝廷喉舌,要求他们全文发布“亚行讲话”。在《关键时刻——李鹏日记》和陆超祺的《六四内部日记》中,都有提到此事(注:陆超祺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属于亲改革派人士)。
在老赵的事先安排下,5月4日当晚,CCTV和中央电台就全文播发了“亚行讲话”。次日,《人民日报》不但在头版头条全文刊登讲话内容,还在头版报道了学生对“亚行讲话”的积极反应。标题是“首都高校师生欢迎赵紫阳讲话”,副题是“希望党和政府切实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增加透明度”。
◇对学生运动的报道
除了大力报道“亚行讲话”的内容,老赵还授意宣传机器对学运进行正面宣传,以此来缓和学生的情绪。于是,很多老百姓突然发现官方媒体的风向变了——5月5日之前,官方媒体很少报道学生运动的情况;5月5日之后,主要的官方报纸都在报道学运。
(以下摘自《天安门对峙》)
有关学生运动的照片和报道在所有主要报纸上大幅刊载。《中国青年报》甚至报道了北京之外至少11个城市里的游行活动,把它们描写为爱国行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引用了学生的一幅标语:“只要还有腐败,就国无宁日”。文章中还引用赵紫阳的话说腐败的根源在于“工作中缺乏公开性”,暗示更多的开放即将到来。
......
5月7日,《人民日报》实事求是地报道了对话团的请愿,没有加以嘲讽或拒绝。它还引用赵紫阳的话说与政府与学生对话是有利的。5月10日,同一份报纸宣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在6月20日召开会议,其议程包括听取关于学生运动的汇报、审查与示威有关的法律以及调查政府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他们早先的"七条要求"中提出的项目。
◇俺的点评
老赵不但精心准备“亚行讲话”的内容,还安排了媒体进行舆论造势。他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就是希望缓和学生的不满情绪,进而让学潮逐渐平息。如果学潮平息,他就会成为平息学运的功臣,政治地位有望得到巩固。一旦政治地位巩固,他可能会推动某些政治改革。
另外,从上述介绍也可以看出:赵紫阳比胡耀邦更加有政治手腕。八六学潮的时候,老胡面对保守派的威胁,束手无策;同样是学潮,老赵就懂得利用舆论为自己造势。
经过官方媒体的宣传,很多关注时事的人都知道了“亚行讲话”的内容。下面是各方人士的反应。
★高校学生的反应
俺从陈小雅的《八九民运史》中摘录当时高校学生的部分言论。
◇大部分学生表示欢迎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系八六级某学生:
赵紫阳讲话比较客观,比较实际,我同意他说的八个字:冷静、理智、克制、秩序。这的确是目前我们必需的。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的确是最明智的。
清华大学汽车系八七级某学生:
赵紫阳的讲话,我们能接受。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需要理解。四月二七日那天,我们走了七个半小时,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我们为了什么?今天游行我没有去,我觉得游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某研究生:
领导人和学生都要理智,紫阳这个讲话就很理智。
◇少数学生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
有些学生持怀疑态度,主要是因为赵紫阳当时的名声不太好。俺在前面的博文有提到:他的儿子赵大军是知名的“官倒”,“臭名度”仅次于邓小平之子邓朴方。有这样一个儿子,自然会让某些学生怀疑老赵的人品。
还有些学生属于激进派(政治要求比较高),他们认为赵紫阳的讲话是避重就轻。下面是北大某研究生的大字报,可以看出激进派学生的某些观点。
赵紫阳有一个讲话,貌似很理智,很有道理,很能感动那些已经有点疲倦的同学们。其实不然,仔细一分析,我觉得与《人民日报》社论没有多大差别。
一、他的推理过于简单肤浅。他说学生的基本口号是“拥护......”,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学生的基本口号决不只这些。赵的前提就是对事实的歪曲,这与《人民日报》说学生喊"打倒共产党"有何差别?......现在出现的许多腐败现象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之下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某些人在某些方面的失误,而是整个领导体制本身不合理......身上长了脓包,不是把它割掉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消炎,要除根。
二、赵作为党的总书记,并未道出学生的心声......造成这些腐败现象的根源,是人民未能行使主人的权力。党和政府几年来一直在解决腐败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甚至更糟?因为没有改到点子上。说得确切一点,因为自身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任何事物的自身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作用......我们不要指望政府会赐给我们民主,只有我们争取过来的监督权,才是有用的。
三、赵说的措施好听不好使。对话亦不是一个新词。早在几年前,中央就提倡和群众对话,那不是真正的对话,因为它是主人提出来的,是主人给的。因此,对话超过一定范围,主人就不高兴了。他有生杀大权,为什么不保护自己呢?......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是人民的本能也是政府的本能。
同学们,你们没有被《人民日报》社论所吓倒,也不要被赵紫阳的讲话所欺骗。揭开它的面纱,可看出是同一个东西。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民主权力全是人民群众经过各种方式的斗争换来的。
四、......
◇俺的点评
从两种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参与学运的学生已经开始分化——出现温和派与激进派。大部分学生是温和派,少数学生是激进派。但是起主导作用,反而是少数的激进派(二八原理又一次得到体现)。
在后续的博文中,俺还会继续聊学生当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对整个“六四运动”的影响。
★朝廷保守派的反应
本系列的前面几篇博文,俺已经分析了当时朝廷的保守派官员。在他们的立场上,肯定是要紧紧抓住“426社论”不放滴。
对于赵紫阳脱离“426社论”,另起炉灶搞了个“亚行讲话”,保守派官员显然无法容忍。但是老赵又是总书记——【名义上】的一把手。咋办捏?于是,这帮保守派官员就到处宣称,“亚行讲话”只代表赵紫阳个人,不代表裆中央。
(以下摘自《八九民运史》,粗体是俺标注滴)
五月五日,李鹏在首都八所主要院校党委书记、校长会议上说:“赵紫阳同志的讲话,只代表他个人意见,中央精神是小平同志的讲话”。同日,何东昌召开教委司局长紧急会议,说赵在朝鲜时就知道邓的讲话和社论,他是同意的。他在"亚行"的讲话,是特定环境对特定对象讲的话,“不能代表党中央”。在五月八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预备会上,北京市提供的七个文件中,专门有一个是关于坚持“四二六”社论精神的。这个文件逐条批驳了了赵紫阳的“五四讲话”。
★地方官员的反应
以下内容摘自《天安门文件》,是各个省级衙门在5月5日发送给裆中央的报告。大部分报告都对“亚行讲话”表示赞同,少数报告提出了疑问。
◇北京
这个讲话对当前国内形势特别是学潮的起因、性质、形势和前景作了公正、中肯、恰当的分析,并提出了冷静而策略的解决办法,将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局势、稳定人心。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符合民心和学生愿望。这表明党和政府的胸怀和诚意,也表明党和政府有能力有信心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部分同志提出了一些疑问:
一,讲话中没有对学生运动明确提是动乱,只从正面讲、中国不会出现大的动乱。这与四二六社论定性为“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的调子不一样,是否社论说过了头?
二,四二六社论、袁木同志与学生对话和答中外记者问中都较明确肯定有黑手在幕后策划,而紫阳同志讲话中只是说“当然难免”。两者相差太远了,让人不好理解。
◇上海
不少干部、教师、学生认为,讲话对当前我国国内形势的估计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针也是妥当的。应该说,最近一部份学生上街游行,不是形势乱得不得了,而是反映了广大青年学生既满意又不满意的一种情绪。现在中央态度明确,讲话诚恳,方法对头,事态会很快平息。
也有干部对讲话表示不理解:上街游行到底对不对,讲话避而不谈,既然青年学生的主张同党和政府的主张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我们日夜做工作劝说学生不要上街游行?
◇广东
总书记的讲话实事求是,有理有节,丝丝入扣,分析学生和群众的想法很中肯。如果各级政府都能疏通上情下达的渠道,让学生和各界人士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就不会采用这种游行请愿的形式了。
用完善法制、民主监督、扩大透明度等改革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惩治贪污腐败的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但是要坚决、快速,给人民以信心,不要让人民失望。
◇黑龙江
讲话中的一些提法较客观,基本估计也与我们听到的群众的呼声一致。许多群众对学潮不反感,为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忧患意识叫好。
讲话具体分析了参加学潮的大多数学生的动机,并给予肯定,指出学生提出的“清除腐败”等口号与党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更符合实际了。
有的干部认为,讲话在分析学潮产生的原因时讲得不够透彻。应该建立一种有效机制,使政府官员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国外媒体的反应
最后再引用几家知名外国媒体对“亚行讲话”的报道。
《世界报》的评论文章称:
赵的讲话表明了一个最明显的迹象:他回到北京以后亲手控制住了事态。
......
这位党的首脑似乎已出色地使形势的发展变得对他有利了。
路透社的评论文章称:
赵的讲话重新确立了他的权威,并采取行动使正在逐步升级的民主运动失去势头。
......
赵的讲话采取了一种十分同情的态度,讲话的调子,比较积极,也比较有个人特色。与一周前对学生们的严厉谴责形成鲜明对照。
《费加罗报》的评论文章称:
赵紫阳从朝鲜返回起,就表现出他能作出反应。
★总结
从“亚行讲话”之后那几天的情况看,老赵的策略还是很有效果的。除了朝廷的保守派,其他各方面的反馈都比较积极。
但是老赵的策略,为啥最后没成功?因为老赵正好夹在朝廷保守派和激进派学生之间。朝廷保守派想用强硬的方式对付学生,激进派学生想用强硬的方式对付朝廷。这两方都强硬,必然导致矛盾升级。所以捏,老赵企图平息学潮的“怀柔策略”,最终只有破产。具体的缘由,请听下回分解。
回到本系列的目录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网址: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3/06/june-fourth-incident-24.html